登高教案(登高教案教学思路)
- 2025-10-17 18:01:52
- 6
本文目录一览: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教案一:《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和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如诗中所描绘的山水景色、诗人的情感表达等。
2、篇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准确朗读并默写。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4、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案1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常识,包括诗词的体裁、风格、流派等,以及每首诗的具体背景信息。能力培养点: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通过比较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不同诗歌的风格差异。
幼儿中班安全教案(爬高登高有危险)
对于幼儿园中、大班孩子,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常识教给他们: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安全防火知识;不随便跟陌生人走或吃陌生人的食物;注意保护自己,不能让硬物、锐气损伤任何部位;不能乱攀、乱爬,以免摔伤、碰伤等。利用图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向幼儿讲一些因为缺乏安全意识而酿成灾祸的实例。
中班安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使幼儿了解暑假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讨论,激发幼儿向往过暑假的情感,教育幼儿愉快、合理地过暑假。 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中班幼儿安全教育内容如下:幼儿要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的全名及工作单位,知道在遇到危险时,怎样拨打紧急呼救电话。一个人留在家里时,如有陌生人来访,不要私自开门。不要用湿手去摸电器的开关、插头,更不可将手指、别针、回形针等放进插座,以免触电。
幼儿要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的全名及工作单位,知道在遇到危险时,怎样拨打紧急呼救电话。一个人留在家里时,如有陌生人来访,不要私自开门。不要用湿手去摸电器的开关、插头,更不可将手指、别针、回形针等放进插座,以免触电。
陌生人安全:不接受陌生人食物,不跟陌生人走,不让陌生人触摸身体。 楼梯安全:上下楼梯不推挤,靠右行走。 个人信息:知道自己的姓名及父母姓名、电话。 危险动作:不做爬窗、跳楼梯等危险动作,不在电梯上玩耍。 锐利器具:不携带玩具、刀、牙签等锐器入园。
幼儿园安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让幼儿初步了解高空坠物的危害。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主题。 (二)出示PPT幼儿认真观看。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
唐民间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杜诗之所以被人誉为“博大精深”,毛泽东称其诗为“政治诗”,“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及《登高》的写作背景。掌握诗中部分字词的意思,整体感受诗人的情感。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及创新的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一次上巳节,文人雅士流觞曲水,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后有杜甫重阳登高,成就了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杜甫的世界,品味他在这首诗中孕育的无限深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备教手记 这是我为我校高二(1)班(文科班)2008年9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语文课教学《登高》而设计的。
《登高》鉴赏教学反思 我感觉自己的导入新课设计比较合理,我引入了不少的课外材料,并且对引用诗句逐个简要分析,拓展了学生视野,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鉴赏热情和兴趣,让它们畅游在诗歌的海洋里,尽情享受鉴赏带来的美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及《登高》的写作背景。掌握诗中部分字词的意思,整体感受诗人的情感。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及创新的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2、这是我为我校高二(1)班(文科班)2008年9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语文课教学《登高》而设计的。
3、【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4、导入解题 提问导入:提问:“登高”是哪项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这一节日有哪些习俗?学生(预设)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习俗包括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文化内涵引入: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高二语文《登高》教案设计
1、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2、这是我为我校高二(1)班(文科班)2008年9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语文课教学《登高》而设计的。
3、《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4、教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授记游山的部分,第二课时是讲授发议论的部分,我的说课内容是针对第二课时来说的,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5、设计思想 1 文本维度。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 2 学生维度。时下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