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案(溶解度教案PPT)
- 2025-10-11 12:01:59
- 15
本文目录一览:
科学能溶解多少教案
1、二年级开始区分物质特性,三年级则需理解“同一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并关联饱和溶液的核心科学概念。 实验教学的阶梯培养 从感官体验(小班)→分类思维(二年级)→定量分析(三年级),对应探究能力的层级递进:验证性实验→对比实验→自主设计实验。
2、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参考答案:100毫升水理论上可以溶解36克盐。在课件上展示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交流:那种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准确,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科学探究:学生能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并能做到有效探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激发思考,关注细节,在实验的设计、操作中做到规范,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溶解实验过程中带来的乐趣,感悟合作、交流的价值。
5、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侵犯著作权如何界定?匿名用户 2016-01-28 展开全部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溶解单元的第一课。
高二化学教案: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由于溶液中生成弱电解质NH3H2O,使OH-离子浓度降低,Mn(OH)2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促使Mn(OH)2沉淀溶解。
B。这四个都能将亚铁离子氧化铁离子,区别在于,用ACD将亚铁离子氧化后,铁离子是以存在于溶液中的,而且引入了其他阴离子,无法达到提纯目的;而双氧水的还原产物是氢氧根离子。所以用双氧水氧化可将铁离子变成氢氧化铁沉淀。调节PH的时候同样考虑不引入其他杂质,所以选CD。
化学高二基础知识点总结如下:水溶液 水的电离:水溶液中,水能电离出H+和OH离子,电离常数为10^14mol2·L?2。温度升高时,电离倾向增强。 溶液酸碱度:由[H+]和[OH]浓度决定。中性为10^7mol·L?1;酸性溶液中[H+]大于[OH];碱性溶液中[OH]大于[H+]。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一些常见知识 (1)溶解度 小于 0.01g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2)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1*10-5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如酸碱中和时[H+]降至10-7mol/L10-5mol/L,故为完全反应,用“=”,常见的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10-5mol/L,故均用“=”。
通常情况下,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0.01g,所以我们通常说氯化银是难溶于水的(通常也说成是不溶于水的)。那当然也就不溶于一般的水溶液了。
解析:确保铁离子完全沉淀,而铜离子还没开始沉淀。
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实验内容:同等条件下,在盛有等量(10mL)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5g)的碘、氯化钠。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溶液呈淡黄色;氯化钠完全溶解,溶液透明无色。实验结论: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及反思?
1、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能力目标: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询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2、溶解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内容与核心概念的把握 溶解度概念的拆解与讲解:溶解度作为初中化学的难点,其核心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在本次教学中,我将溶解度拆解为四部分进行讲解,包括特定温度下的溶解、溶剂量为100克、达到饱和状态以及溶质溶解的最大克数。
3、溶解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吃力。初中课程对溶解度的计算要求不高,而高中则直接涉及溶解度的计算,这使得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因此,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的核心概念。讲解溶解度概念时,将它拆解为四部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4、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5、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二) 2溶液中教参注明是3课时,我们基本上是这样来分配这几块内容的: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